故事總是這樣展開:

事事要求完美的Joy,被未婚夫拋棄,理由是:妳讓我喘不過氣。

凡事只求活在當下的Jack,則被自己父親開除,理由是:你就是容易放棄。

兩個個性極端的男女,為了排解心情的不順遂,各帶著一名好友到賭城拉斯維加斯放縱自己。



故事總要這麼走下去:

由於旅館電腦故障,所以Joy和Jack被分配到同一個房間,經過一番爭執,才得以分房。

然而,因為寂寞、因為無聊、因為無所事事,所以,Jack邀請Joy喝一杯,原本天南地北的兩人,莫名其妙湊在一起。

在沒有任何感情的壓力下,他們狂歡直到天明,隔天起床後才發現,兩人因為酒醉,居然在迷糊中結了婚。



故事的轉折在此:

個性、生活價值觀的極度不同,Joy和Jack協議解除婚約。

只是,事情總不簡單,一言不合的兩人,幸運地贏得吃角子機的頭彩。Joy的硬幣、Jack的拉把,這兩個人要如何平分獎金,或者,這兩人要如何獨吞獎金???

由於兩人已是法律上的正式夫妻、由於法官覺得兩人對婚姻的態度太過兒戲、由於有太多的巧合因素,終迫使兩人的獎金遭到法院凍結,除非兩人可以好好維持婚姻半年,才有機會拿回高額獎金。



故事的重點來了:

為了300萬美元,即使彼此厭惡,也要放下身段,同住一個屋簷下。

為了獨享獎金,Joy和Jack的好友馬上成為智囊團,各出餿主意,期待整死對方。

一場男人與女人的戰爭正式開打,誰贏得比賽,誰的後半輩子就不愁吃穿.....。

以上,就是電影「頭彩冤家」的故事大綱,非常工整、格式化的標準好萊塢冤家喜劇格局。




卡麥蓉狄亞(Cameron Diaz)是個事業至上、感情糊塗的粉領貴族;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則是玩心第一、缺乏自信的大男孩,當他們各自在感情與事業上陷入低潮之際,賭城的一夜婚姻碰上三百萬美金的意外頭彩,讓這對看似一見鍾情的男女,轉眼間變成算計心機的怨偶。《頭彩冤家》(What Happened In Vegas)設定了簡單易懂、卻又饒富趣味的情境,拍出一部近年來繼《絕配冤家》(How To Lose A Guy In 10 Days)之後,難得又一部操作成功的「神經喜劇」(Screwball Comedy)類型範本。



兩位明星都位於他們最擅長的戲路上悠遊發揮,一段段尖酸又犀利的唇槍舌劍,讓兩人的對手戲既勢鈞力敵又充滿火花。除了明星魅力的充份發酵,妙語如珠的對白與劇本,更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主要元素。在浪漫搞笑之餘,《頭彩冤家》還適度點出現代人的某些生活通病,隨著美麗夢幻的愛情魔力,在可愛歡笑的主調以外,又不失適度直指人心的溫馨共鳴。



明星魅力是關鍵骨幹



「神經喜劇」是美國電影歷史最悠久的類型之一,無論是因為階級、種族、地位或經濟等元素所造成的差異對立,總是在一來一往之間,讓男女主角從針鋒相對的衝突走向不禁相戀的和諧過程,最後以天生一對的美好愛情作結。男主角從休葛蘭(Hugh Grant)到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女主角茱莉亞蘿勃茲(Julia Roberts)再到凱特哈德遜(Kate Hudson),由男女情感發展作為劇情主軸的「神經喜劇」類型,已在好萊塢翻轉延續了近八十個年頭。



與時更迭之下,過往神經喜劇裡的優雅冤家,已經開始轉眼就變成現今馬修麥康納這一類的肌肉猛男。《頭彩冤家》讓艾希頓庫奇從頭到尾都包裝著休閒運動風的大男孩形象,反而在事業發展上充滿自卑弱勢、逃避主義;卡麥蓉狄亞雖然還是一套套鮮艷亮麗的套裝上身,但她不僅是在華爾街裡力爭上游的女強者,還會抓著橘子在紐約街頭直接追打男人。由內而外,這類喜劇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停加快速度節奏,也讓兩性的角色與關係不停地產生新型態的對立與交流。



《頭彩冤家》抓準並放大兩位明星最擅長的形象魅力,成為影片成功的最大關鍵。卡麥蓉狄亞幾乎延用《戀愛沒有假期》(The Holiday)的同類型角色,但整體而言更加有稜有角,她事業有成、聰明漂亮,面對感情卻是一個脆弱、迷惘的小女人;艾希頓庫奇也同樣接續他在電視影集(《七○年代秀》)與整人節目裡的形象,既有陽光且陽剛的外型,亦有赤子之心般的頑皮性格。巧合的是,艾希頓庫奇戲外「正巧」與黛咪摩爾(Demi Moore)神仙眷侶般的姊弟戀組合,彷彿也讓他與卡麥蓉本來在外型、年齡上的小小差距,似乎也因此變得不是太大的問題,反而更有意想不到的化學作用。



當演員的選擇、角色的塑造能夠達成登對的基本法則,也就等於為一部神經喜劇奠下不敗之基,有時這種「配對」完全不只是劇本、導演所能控制決定,更是端看觀眾的接收程度,誰都預測不來。在《頭彩冤家》裡,卡麥蓉、艾希頓都是很有觀眾緣的喜劇明星,兩人的表演即使不是演技派,但也秉持「小奸小惡」但並不忍人討厭的尺度,我在兩個角色中看出刻意設計、對照幫襯的痕跡,簡單清楚,卻還能讓人心有戚戚焉。《頭彩冤家》讓兩個明星散發出觀眾本就熟悉他們的形象氣味,同時還為這對賞心悅目、俊男美女的組合注入了不少不夠完美的「人性」,整體扎實的劇本也使得本來很可能只像泡泡糖般的甜俗情節,多了幾分起承轉合的新鮮感,不至於落入一猜即中的傳統窠臼。







劇本情境的設計巧妙



這部電影幽默捧腹的來源,有一大半都要歸功於精彩的劇本編寫。編劇黛娜福克斯(Dana Fox)之前寫過另一部台灣直接發碟的神經喜劇《婚禮約會》(The Wedding Date),同樣是與婚禮有關的搞笑愛情。不過《頭彩冤家》的點子更具賣點,任誰都忍不住會聯想起「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當年在賭城的閃電婚禮。《頭彩冤家》將拉斯維加斯變一個因夢想而陷入瘋狂混亂的地方,酒醉後的兒戲婚禮,藉由保守法官的口中發出感嘆指責的道德觀點;但也同時也因為一個銅板的擲入,製造出三百萬頭彩的驚奇夢想。混合著這樣的瘋狂與驚喜,也順勢成為貫穿全片的熱鬧氛圍。







妙就妙在,當法官強迫他們得先屢行半年婚姻義務的判決(雖然我不知這樣的判法在美國的真實情況中合不合理?),讓這對因清醒而發現彼此並不是太對盤的男女,卡在「錢」的因素上而動彈不得。從虛情假意地裝恩愛夫妻,到各懷鬼胎地乾脆互相陷害想獨吞獎金,《頭彩冤家》一路拍著艾希頓庫奇與卡麥蓉狄亞的「大鬥法」,在誇張中不失合理,同時也依序產生一連串絕妙逗趣的對話情境。



而「神經喜劇」的最終邏輯,就是要讓一對本來宛如在天平兩端的男女,隨著劇情的發展漸漸走向天平的中央,從對立邁向認同。《頭彩冤家》在兩人高調鬥法對決後,並沒像洩了氣的皮球般只用一兩個眼神、親吻或擁抱,就草草交代由衝突走向和解的過程。反而是選擇了一步步循序漸進,給與兩個角色同樣解除心防、互相瞭解的篇幅,即使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幾場關鍵戲碼的安排(如與父母吃飯、參加公司營隊等安排),以及對於兩個角色性格弱點的刻意著墨,都能加速兩個角色情不自禁愛上對方的說服力,不至於流於為了「happy ending」而「happy ending」的一廂情願。至於旁邊應有的配角,在《頭彩冤家》裡也是不可或缺,不過這部份很明顯男方要比女方出色,艾希頓庫奇的禿頭律師以及死命想追卡麥蓉的鬍子男兩個好朋友,都有適時加分的爆笑效果。



很久沒有一部神經喜劇讓我一直笑個不停,而且大部份都是被對白的絕妙好辭給逗樂,而非只是擠眉弄眼的淺薄笑點。看著卡麥蓉狄亞從拚命工作中頓悟的自在坦然,想著艾希頓庫奇終於為自我人生賭上一把的勇氣,即使《頭彩冤家》仍是好萊塢製造出來的一頁愛情童話,卻在誇張嬉笑之餘,難得讓人多了一點靜氣思考的餘韻。


電影不難看,只是,故事走向也都在預料之中。

因為中文片名有了「冤家」兩字,讓我不得不聯想起另外一部賣座鼎盛的喜劇片「絕配冤家」。

「絕配冤家」的男主角是廣告公司的業務;女主角是雜誌社的編輯,兩人為了不同的目的而湊在一起。

男主角為了討好老闆,證明自己可以讓一個女生在十天內愛上他,所以接近女主角;女主角也為了討好老闆,證明自己可以寫一篇商業感十足的文章「如何在十天內甩掉男友」,而接近男主角。

各懷鬼胎的兩人彼此算計,一個用盡全力使壞,只為了逼男主角拋棄她;一個被羞辱到了頂點,也不輕言放棄。

劇情在雙方一來一往的算計和鬥爭之間,慢慢發酵出高潮、也堆疊出兩人間的化學效應。

看出兩部冤家電影的同質性有多高了嗎???
嘿,沒錯,「絕配冤家」的男女主角身邊,也各有一群跟班,幫助主角們達到目的。

「頭彩冤家」的男女主角們,在前半段極盡能事地捉弄對方,直到女主角主動跟男主角的父母親連絡,兩人的感情才有了些微的改變。



嗯,一模一樣耶,「絕配冤家」也是女主角主動跟男主角家人連絡,兩人一起去拜訪男方父母之後,才打開了女主角的心房、鬆懈戒心。



「頭彩冤家」的男女主角最終因事件曝光而分手,但是,愛情已經滋長,所以男主角還是得放下身段,趕忙追回心灰意冷的女方。



同樣地,「絕配冤家」也有這麼個橋段,而且,一樣是男方追女方問個清楚明白。



最後,兩部電影都在深吻中劃下句點,電影結束,觀眾帶著滿足的笑容離開戲院。



這樣類型的愛情喜劇,似乎共用著這麼一套公式



男女主角若非性格不同、就是目的不同,才能激發笑點。

男女主角的經濟狀況,絕對比小康還要好很多(生活無虞,才能談這樣的戀愛吧。

甘草配角不可或缺,但往往沒能發揮什麼作用。

男女主角在經過此一事件後,都能獲得成長。

雙方家長的出現,具有潤滑兩人感情的功效(回歸家庭傳統,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重點)。

這麼看來,我們可以說好萊塢劇本千篇一律,換湯不換藥;然而,我們也可以佩服好萊塢編劇的取巧、偷懶、又懂得變通。

雖然是相同公式下的產物,但是,好萊塢的編劇還是厲害,他們在對白方面的撰寫,相當值得學習。

台灣很久沒有好看的商業電影了。

我常詬病台灣商業電影的原因,不外乎:劇本的起承轉合不夠流暢,還有,劇本常常有點的創意,卻沒有執行面的厚度。

要充實一個劇本的厚度,要讓觀眾對劇中人物產生同理心,對白的編寫,相當重要。

對白,是鋪陳角色的利器,只要對白寫的好,角色就會有靈魂。

就像「頭彩冤家」,男女主角因為旅館電腦當機而被分配在同一個房間,他們一起去櫃台跟經理理論,並趁機跟對方要更多的福利。

女主角首先出馬,她用威脅的語氣,要求經理將原本的房間升等。

接著,男主角以稱兄道弟的方式,讓經理給了更多福利。

兩種不同語氣的使用,不但帶來笑果,也讓兩人性格一覽無遺:強勢VS滑頭、緊繃VS放縱、結婚至上VS不婚族....。

電影就在這兩種不同性格中發展,也在兩人的相異處,慢慢發展出同質性,並且達成最後結尾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不變道理。

好萊塢電影的編劇都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練就這麼一套寫劇本的技巧。

他們將妙語如珠的對白穿插在老套的公式中,變形出一部又一部看似不同,其實大同小異的影片。

很多人瞧不起這樣的劇本,也覺得這樣的東西不值得討論。

可是,我卻覺得如此平庸的劇本,正是所有想寫劇本的朋友,都該嘗試、訓練的重要課題。

畢竟不會跑就想飛,怎麼可能寫的出幽默的對白、寫的出讓人深思的話語、寫的出讓人捧腹的唇槍舌戰呢???



是的,「頭彩冤家」確實是一部平庸的電影,從劇情到演員都了無新意,但是,它還是讓我在戲院中渡過愉快的午後時光、還是讓我哈哈哈笑了好一會。

我想,越是簡單的東西,越容易討人喜歡吧。
推薦類似電影:再見鍾情a lot like love



艾希頓庫奇、亞曼達彼特主演,即便是「一見鍾情」,有時候也需要時間來證明。宿命還是機緣,純友誼還是王子與公主從此之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經常是一線之隔...本片就是探討愛情與友誼之間模糊的界線。



奧利佛與愛蜜莉七年前在洛杉磯飛往紐約的班機上相遇,他們彼此互相看對方不順眼。但是命運捉弄人,他們倆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再生命的道路上相遇,但是時機總是不對盤。當他們經歷生命中的大小事件,兩人從陌生的朋友便城相知相惜的知音。



七年內奧利佛與愛蜜莉各自尋找生命當中的真命天子/天女,到頭來卻發現兩人當初其實是「一見鍾情」。
戀愛沒有假期 THE HOLIDAY:



亞曼達伍茲(卡麥蓉狄亞茲 飾)是一家生意興隆的廣告公司女老闆,專門製作電影預告片,她居住在南加州。艾麗絲辛肯斯(凱特溫絲蕾 飾)則為倫敦的《每日電訊報》撰寫備受歡迎的婚姻專欄,她住在英國鄉間溫馨的小木屋。



雖然艾麗絲和亞曼達這兩名單身女子相隔六千英哩,但是她們都面對同一個問題:就是在耶誕節來臨之前,她們都決定和男朋友分手(分別由愛德華伯恩斯和魯佛西維爾飾演),而且她們也都沒有任何過節的心情。亞曼達想要趁這機會度個假,出去散散心,無意間上網查到交換住處的網站,覺得艾麗絲的英國鄉間小屋是讓她忘掉感情煩惱的好地方。於是在一時衝動之下,她們同意交換住處兩個星期。



艾麗絲抵達洛杉磯的那一天晴空萬里、舒爽宜人,她到了亞曼達的住處之後不久,就認識了一名好萊塢知名編劇亞瑟(艾李沃克飾),以及和亞曼達前男友合作的電影配樂師麥爾斯(傑克布萊克飾)。但是亞曼達到了英國卻吃了不少苦頭,因為英國的冬天天寒地凍,當她好不容易找到了艾麗絲的住處,艾麗絲英俊瀟灑的哥哥葛拉漢(裘德洛飾)就來敲門。



在經過一連串出乎意料的事情之後,這一對單身女子都發現最棒的旅行就是拋開過去的包袱…




無意間發現一個交換住處的網站,讓編導萳西梅爾萌生本片靈感。如果兩個單身女子都想要逃避某些感情困擾,她們是否會想交換彼此的環境?兩位性格各異的女人,兩處完全不同的環境,再加上告別過去的全新人際關係…種種精彩的故事元素構成了《戀愛沒有假期》,而飾演靈魂人物的兩名女子也各有魅力,她們分別是卡麥蓉狄亞茲與凱特溫絲蕾,襯托兩人的綠葉也各有特色,先是性感壞男人裘德洛,再來是《搖滾教室》爆笑諧星傑克布萊克。對老是演喜劇的傑克布萊克來說,愛情片是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愉快經驗,他表示:「真不敢相信有人付我錢讓我整天看著凱特溫絲蕾!」導演萳西梅爾當初為了選綠葉傷透了腦筋,她先決定將卡麥蓉狄亞茲與裘德洛湊成俊男美女配,至於傑克布萊克則是大膽的創舉,原來導演是《搖滾教室》的超級粉絲,因此特別為他量身定作了這個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n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